Title
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我院实施协同创新强校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4-06-16 00:00:00.0
4777

经多方积极争取,市政府科技局批准,东莞市制造业设备智能化协同发展中心落户城市学院。我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打造培养重点专业与学科的工作中,采用“政府推动、校企联动、校内互动”的工作机制,以东莞制造业设备智能化协同发展中心为平台,积极实施协同创新强校战略工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为东莞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满足机械制造企业用人的需要做了首创性工作。实施两年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的实验及办公场地达5000多平米,各种实验设备正在陆续进场,从各系“抽调”来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已全部到岗到位,墙上张贴的《协同企业》《团队骨干》《创新项目》《工作目标》《近期效果》等各种图表光鲜醒目,彰显出浓郁的协同氛围与创新气息。特别显眼的是近两年我院9名学生参加国、省、市各类比赛获一、二、三等奖的荣誉榜。

 

政府推动:东莞市政府按1:0.5的配套资金给予扶持

据教务处副处长赵书山副教授介绍,近两年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协同创新强校工程”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按照“广东特色、国家急需、世界先进”的要求,瞄准省、市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学科,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

我院从东莞的现状和自身优势出发,选定东莞创造业(机器人工程)转型升级及人才的需求,以制造业设备智能化为研发重点,成立了以计信系、机电系、城环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印刷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为主体的“东莞制造业设备智能化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获得东莞市科技局的确认批复,“中心”立项后可享受东莞市“科技东莞”工程相关政策的扶持待遇,即按1:05的科研经费配套资金。

 

校企联动: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共享

该“中心”的协同单位有中航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东莞市铬丰包装品制造有限公司、海德堡印刷设备(深圳)有限公司等10多个著名企业。“中心”还得到东莞市机电工程学会、东莞市电子学会、东莞市自动化学会等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据悉,这些协同单位中,有的是研发“神舟”飞船的科研单位,有的是世界500强的顶尖级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协同单位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在“中心”共享互补、实现校企双赢。上述三个单位已成为我院学生实习的基地,每年都接收了一批毕业生就业。

 

校内互动:为培养创新人才各尽其职

学院为“中心”采用了“中心主任负责制+团队首席责任制+核心骨干城院领衔制”的模式进行运作。在组织管理、人事调度、经费开支、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享有特殊的权力。后勤部门为中心配备了专用办公室、操作间、会议室、研发实践场所,设立了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开通信息网络。实验中心已配备1600万元的实验设备。教务处组织人事处为“中心”调备了一批专家、博士、教授及研究助手,财务处按照50万元/年拨付支持经费,首期经费已经到位。

教务处牛熠处长介绍,实施协同创新强校工程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学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初步形成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智能化、电子信息制造业设备智能化、印刷包装业智能化、绿色印染设备智能化四个创新科研团队,汇聚了一批协同企业行业单位和校内外科研人才,拟定了一批科研课题,同时还先后研制出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即整合院内外资源,着力培养2—3个院级协同育人中心,积极申报省协同育人中心,深化育人体制机制与模式的创新,提升办学水平与质量。

Title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000
招生热线:0769-23382983

Copyright©2018~2022 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