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AI榜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获奖团队②
编辑:谭婷婷 初审:黎振扬 复审:张家礼 终审:唐洁
2023-11-12 00:00:00.0
880

       近日,由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决赛已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在我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收获满满,为我院在此项赛事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就让我们走入参赛师生中,听听他们的心得体会吧!

国赛获奖者

22计科(专升本)4班谢明汕

微信图片_20231116002053.png

1.知道获奖结果时的心情?

        得知自己得奖后心情特别开心,我们准备了很久,看着自己打磨的项目越来越成熟,并且还拿到了省二国三,不过我觉得它更应该拿到国二甚至是国一,下次我们还会更加努力

2.备战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如何去克服的呢?

        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当一个困难解决了,就变成了优势,这是取胜的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比如,①如何提高优化准确性—采用滤波器,把过高或过低的噪声去掉,提高测量心率的准确性②如何把项目用通俗易懂形式展现给评委老师看—以跳绳前后心率变化的对比,来验证我们技术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特别感谢我们的两位指导老师,李康顺教授和张娟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如何从一个难题中找到解决方法,只有解决了,克服了,我们才有更大赢的机会。

3.在比赛中收获到了什么?

        在此次比赛中我收获了奖项,收获了理解困难出现的本质,收获了如何解决困难的方法收获了宝贵的比赛经验。

4.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一些关于参赛的建议以及期待吗?

        积极参赛,学以致用,发挥自己所学的,去创造,去完善一项由自己打磨项目。比赛的最重要意义不是单单为了拿奖,而是让自己随着项目的打磨而成长,学习其中的经验,遇到困难不要后退,解决它,超越它,就能成为我们最大的优势。


国赛获奖者

22计科(专升本)3班李琼娜

640 (5).png

1.在得知自己得奖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获得这个奖是对我们团队过去努力的肯定和表扬,是我们能力的一种证明,也是对我们日后工作中的一种鼓励,很感谢团队的配合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

2.在备战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样克服的呢?

        对于测试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误差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优化参数来解决。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进一步对相关技术有了更详细认识,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以及参赛论文的编写能力也不断提高。

3.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积极参与比赛,积累比赛经验,凡事开头难,积极参与进去会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国赛获奖者

22计科(专升本)3班潘泽松

微信图片_20231116002043.png

1.得知获奖结果的心情感受?

        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也是对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肯定。参与比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过程和所学到的东西。

2.备战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如何去克服的呢?

        备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无法顾及学业或生活。可以与团队成员协商合作,共同分担压力。计算机设计大赛通常要求掌握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软件开发、算法、数据结构等。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上知识不足,这时,你可以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借助线上学习资源与队友一起学习和讨论。在备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这时,你可以尝试向导师或同学请教。

3.在比赛中收获到了什么?

        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将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获得技术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发展等等。

4.对学弟学妹们参赛的建议以及期待?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勇于挑战自我,展现出你们的创新和才华。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团队协作和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学习和成长的乐趣,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祝愿学弟学妹们取得出色的成绩。

        本次大赛充分体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精神,对于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更多年轻的身影投身于计算机领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们要对所有获奖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对为本次比赛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我们的同学再创新的辉煌!


Title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000
招生热线:0769-23382983

Copyright©2018~2022 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