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志,2021年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期间,曾担任副班长、心理委员。四年间,多次荣获优秀班干部称号,最终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开启职业生涯。 毕业后,加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参与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开发;2023年,转型加入大族激光旗下的大族机器人有限公司,担任海外技术工程师,主导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机器人本地化项目。工作之余,坚持备考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探索技术与商业的融合之道。
求学经历回顾篇
从“社恐”到辩手:在碰撞中 重塑自我
初入大学时,我连在班会上发言都会紧张。大一下学期,我硬着头皮报名辩论队选拔,却在第一轮因逻辑混乱被淘汰。不甘心的我找到队长“求特训”——每天会找合适的场合练习即兴演讲,用手机录下回放逐句分析。两个月后,我以“替补辩手”身份重返赛场,虽然没能拿下出色的成绩,但是也为我后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恐惧的对面不是勇气,而是具体的行动。
钢琴与代码:在黑白世界寻找平衡
工作和学习压力让我一度想放弃音乐爱好,就像《数据结构》一样:“算法是程序的琴谱,变量如同音符,调试则是反复的练习。”这句话点燃了我重拾音乐的决心。
我用自己学习工作之余的时间,从乐理开始磕磕绊绊地学起。记得第一次尝试弹奏时,左右手配合总慢半拍,气得把琴谱摔在地上。后来,我把编程中的“分治算法”迁移到练琴中:先单手练习,再用节拍器逐段加速,最后合成完整旋律。这种“技术思维”让我在三个月内突破瓶颈。目前依旧在努力学习中。
创业试水:在跌撞中读懂
商业逻辑
大学时,我便有了创业的想法,想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后面出来工作后,我也没有打消这个念头。我是个俗人,我不仅仅想要鱼,还要熊掌。记得,为了申请营业执照,我跑了n趟政务服务中心以及银行:第一次漏带身份证,第二次填错经营范围,第三次终于拿到那张薄薄的营业执照和对公账号时,我在办事大厅开心得手舞足蹈。尽管目前没有盈利,但是未来的事交给未来就好了,先行动再说吧。
事业发展感悟篇
职场转型:从“码农”到海外技术桥梁
在广数担任软件工程师时,我发现自己陷入“工具人”困境——每天重复着需求评审、编码、测试的循环。转机出现在观看广交会上,当我结结巴巴地向国外客户介绍产品时,对方礼貌却疏离的态度刺痛了我。后面进入大族集团后,我制定了“破圈计划”:
语言关:每天精听一些演讲表达,美剧,模仿连读和语调(尽管英语没有达到专业水平,但是简单沟通已经不是问题了);
技术关:深入研究ISO机器人安全标准,编写中英文对照手册;
文化关:通过YOUTUBE等软件工具学习跨文化,记录各国商务礼仪要点。
双重身份:工程师与研究生的时间博弈
备考研究生期间,我过着“撕裂”的作息:
清晨7:30-8:30:背诵管理学术语,用“记忆宫殿法”关联机器人项目案例;
午休12:00-13:30:在公司天桥用手机刷习题或者看看新闻;
通勤18:30-19:30:回忆一下学习的东西。
最艰难的阶段是项目上线与测试重叠期:白天处理东南亚客户的紧急需求,晚上处理欧美客户问题以及同朋友聊工作室的事,凌晨复习到眼皮打架。但我始终相信:所有时间管理的本质,都是目标管理的投射。
最后,我是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成功上岸了广外的研究生。当然,我并不建议复制这种三点一线的做法。因为我是备考过了两次,考研英语和政治,我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复习起来没有那么困难。再加上,我每天都会用到一些英语表达,也有关心全球大小新闻的习惯,所以英语和政治不会特别差。如果正常的考研时间管理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学子寄语篇
致城院学子:
1
打造“T型能力”
(1)纵向扎根专业:我的第一份工作机会,源于大二时了解了制造业的发展;
(2)横向拓展边界:辩论训练的逻辑能力,让我在技术方案汇报中脱颖而出。
2
让兴趣成为“第二简历”
面试大族机器人时,HR对我辩论和音乐学习产生兴趣:“会音乐的人通常更具创造力。” 后来才知道,这为我争取到海外岗加分。
3
在功利时代保持“笨功夫”
至今我仍保持看书,手写笔记的习惯,这看似低效,却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持续前进。
结语
从城院到初入社会,从音乐初学者到技术破局者,我始终用两个问题指引自己: “这件事五年后还重要吗?”(战略眼光) “今天的我比昨天进步了吗?”(持续迭代)
最后,愿每位学子都能在热爱与现实的交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
(初审:孙紫凝 复审:张家礼 终审: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