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25年07月13日 星期日
AI校友 | 周春霖:在跨界融合中探索教育技术的未来
拍摄:周春霖 文稿:周春霖 编辑:孙紫凝
2025-06-26 00:00:00.0
54

        2024年毕业于东莞城市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期间担任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班长,NSC网络安全协会会长,院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等职务,多次带领班级获得优秀班集体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荣誉。

         毕业后在香港教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主要搭建智能体和元宇宙来帮助教学并对数据进行行为分析。目前准备继续攻读phd学位,研究方向为学生行为分析。

微信图片_20250629213917.jpg

01 求学经历:

从迷茫到坚定的跨界探索

        作为一名北方学子,初到东莞的周春霖对南方的潮湿气候印象深刻。然而,比气候更让他难忘的是疫情三年中与外省同学“错峰返校”的特殊经历。回顾大学时光,他坦言最深刻的记忆是担任新部门负责人时的“创业式”体验。“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协调资源,那段经历让我快速成长。”

         除了学生工作,周春霖还担任了四年班长、辅导员助理等职务。他认为,这些角色打破了他与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也为他日后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兴趣与学业的平衡,他始终保持着喝茶、打球、打游戏等爱好。即使工作以后,这些兴趣也没变。因为他一直觉得,生活和工作是要区分开的,工作都已经很累了,生活上不能再折磨自己了。

         和许多新生一样,周春霖也曾经历过迷茫期——在国内考研、考公和境外读研之间难以抉择。通过主动与师长、朋友交流,他最终选择了境外留学。“社会的‘毒打’比温柔乡更有价值。”秉持这一信念,他利用寒暑假尝试了多种实践:社区防疫志愿者、家教、银行实习生……“这些经历让我更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更负责。”

         他建议学弟学妹:“大一就要寻找兴趣点,避免无目的的‘漂流’。遇到重大决策时,多倾听长辈和老师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不需要没有主见的‘傀儡’。”

02 事业发展:

用技术赋能教育的实践者

         硕士毕业后,周春霖选择在申请博士的间隙进入教育机构教授高中物理。这段过渡期的工作被他视为“田野调查”:“除了授课,我通过智能体和元宇宙后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这些一手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特别强调学科融合的价值:“纯技术赛道竞争激烈,但跨界领域却是一片蓝海。比如‘计算机+教育’,不需要你成为全才,只需找到结合点就能开辟新天地。”在校期间学习的编程语言为他开发教育工具提供了直接助力,“跨界思维让我在工作中事半功倍”。

微信图片_20250629213922.jpg

03 寄语学子:

打破界限,勇敢前行

1、积累多维能力

         积累经验和技能。因为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你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你要尝试去维持这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因为到了社会以后,没人会教你怎么与人相处。对此,可以适当参加一些社团或者部门,锻炼自己与不同人相处的方式。大学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你要尽可能的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社会是一个斗兽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不可能指望进入社会以后再去学习新的东西,精力是真的不足以支撑你的。

2、拥抱跨界机遇

         求职时他认为首先要学会跳出束缚,去寻求跨学科融合的相关岗位。这些岗位会相比较而言比较新颖,一旦能进入这些岗位,俯下身子去干,你会发现你自己的生活也会一点点的改变。

3、放下包袱,脚踏实地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要让你的长衫成为束缚你的一道枷锁。

         从城院学子到教育技术探索者,周春霖用行动诠释了“敢闯敢试”的青春底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唯有打破边界、持续学习,方能赢得未来。

(初审:邓嘉琪 复审:房路平 终审:唐洁)

Title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000
招生热线:0769-23382983

Copyright©2018~2022 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