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AI喜讯 | 登顶!我院学子在2025年(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首获全国一等奖
拍摄:罗勇   文稿:罗勇   编辑:吕莹洁
2025-08-20 00:00:00.0
266

        近日,由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应用赛道中,我校人工智能学院陈烁祺、温顺明、曾煜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团队(指导教师:罗勇、张伟明),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从全国众多高校的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其参赛作品《基于YOLO的深度估计盲人辅助系统》荣获全国一等奖。

        这是我校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取得的历史最佳成绩,也是今年广东省高校中仅有的两所斩获该赛道全国一等奖的高校之一。本届国赛人工智能应用赛道共评选出25项一等奖,获奖作品多来自985、211等重点高校,竞争异常激烈。我校学子在如此高规格、强竞争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充分彰显了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榜单赛事之一,属于教育部大学生A类学科竞赛,也是中国本科生计算机设计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科竞赛之一。大赛创办于2008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大赛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理念,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升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本届大赛规模空前,吸引了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8所高校的5万余件作品参赛,经层层遴选,最终仅有500余所高校的3830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国赛一等奖获奖比例不足决赛作品总数的5%,竞争异常激烈。在总决赛的人工智能应用赛道中,全国31个省市区的488所高校、521项作品、1800余名学生展开了最终角逐。我院参赛团队在4个多月的备赛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全程支持与鼓励下,废寝忘食地完成了从作品设计、硬件搭建、算法构建到反复训练测试的完整开发流程,历经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拨,最终从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一等奖的佳绩。

4.jpg

        我校的参赛作品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智能硬件技术,致力于为视障人群提供实时环境感知与导航辅助,展现了团队扎实的技术功底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次获奖充分体现了我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及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也是我院持续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模式的重要成果。

        此次佳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我院学子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领域的深厚技术功底和创新能力,更是我院长期以来坚持“实践与创新并重”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我院始终将学科竞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将其作为总结教学经验、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契机。

        展望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加大多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鼓励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比赛,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同时,我们将不断拓展计算机相关领域“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推进路径,构建“竞赛-教学-实践”一体化联动机制,引导学生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真实场景应用创新,着力培养兼具深厚理论素养与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参赛学子获奖感言

人工智能专业陈烁祺

        手捧这份来之不易的一等奖证书,脑海中浮现的,是团队无数个日夜并肩奋战的身影。为了让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我们反复训练模型,调试参数,运行了成百上千组实验数据;为了让硬件更轻巧、更贴合视障用户的使用习惯,我们一次次推翻设计、优化结构,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学校提供的优质实践平台,让我们得以将课堂所学真正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感谢罗勇老师和张伟明老师的全程指导——他们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从项目立项、技术攻关到最终答辩,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给予专业而温暖的支持。也要感谢我的两位队友,正是因为我们彼此信任、分工协作、共同坚持,才让这个项目从构想变为现实。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不仅展示了成果,也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深刻认识到自身在算法优化、系统集成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份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总结经验、深化学习,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最后,衷心感谢大赛评委的认可,以及所有关心与支持我们的师长和同学。未来,我们希望能继续用技术回应社会需求,让人工智能不仅“聪明”,还更有温度。 

9.jpg

物联网专业温顺明

        这次能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团队,也属于一路支持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备赛的四个多月里,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调试、失败与优化,每一个技术难题的攻克都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
         特别感谢两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他们不仅在技术路线上给予我们关键建议,更在我们遇到瓶颈时给予鼓励与信心。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队友陈烁祺和曾煜,正是因为我们分工明确、相互支持,才能在高强度的开发中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
         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问题。我们的系统致力于帮助视障人群更好地感知世界,这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领域,用技术传递温度,用创新服务社会。

10.jpg

物联网专业曾煜

        非常荣幸能与团队一同站上全国一等奖的领奖台。衷心感谢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平台。这次参赛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历练,更是一段深刻的成长旅程——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挑战中坚持,如何在团队中协作,也让我在每一次突破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成就感。

        回望四个多月的备赛历程,从最初的想法萌芽,到系统设计、算法优化、硬件集成,再到最终作品的落地实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也伴随着成长。面对YOLO算法与深度估计模型的融合部署、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处理等技术难题,我们反复试验、不断迭代。期间经历过方向调整,也曾在深夜调试中感到迷茫,但正是这些“熬夜晚归”的坚持,锤炼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协作的价值。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他们不仅在技术路径上给予精准指导,更在我们遇到瓶颈时耐心引导、鼓励支持。正是这份专业与关怀,成为我们坚持到底的重要动力。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学会了如何系统性地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并推动执行。这些经历,是比奖项本身更宝贵的财富。

        此次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技术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努力成长为一名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我愿以此为初心,在人工智能与嵌入式系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用技术创造更有温度的未来。

11.jpg


指导老师参赛总结

        作为本次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我们深感欣慰与自豪。学生团队在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是对我院长期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育人理念的有力印证,也是师生共同努力、协同创新的成果体现。

        在长达四个多月的备赛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实社会需求出发,聚焦“科技助残”这一重要议题,最终确定《基于YOLO的深度估计盲人辅助系统》这一兼具技术挑战性与人文关怀的选题。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算法优化、硬件选型、系统集成等环节大胆尝试,同时通过定期研讨、阶段性评审等方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规避风险、提升效率。

        此次获奖,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出色的工程实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反映出我院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方向的教学积累与实践平台建设已初见成效。作为指导教师,我们也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与竞赛的融合路径,进一步明确了“问题导向、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方向。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催化剂”作用,深化“竞赛—课程—实践”一体化培养机制,引导更多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勇攀技术高峰,努力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关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初审:邓嘉琪  复审:钟靖瑶  终审:唐洁)

Title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邮编:523000
招生热线:0769-23382983

Copyright©2018~2022 东莞城市学院人工智能学院